白蟻是多形態(tài)昆蟲,一般每個家族可分為兩大類型:
繁殖型
生殖型又稱繁殖蟻,指有性的雌蟻和雄蟻,它們的職責是保持舊群體和創(chuàng)立新群體,分原始繁殖蟻和補充繁殖蟻兩類。
原始繁殖蟻是長翅型有翅成蟲(或稱成蟲第一型),每巢內(nèi)每年出現(xiàn)許多長翅型的繁殖蟻,在一定時期,分群飛出巢外進行交配時,翅始脫落。在較低級的木白蟻和散白蟻巢中,往往有不離巢的有翅成蟲,但體色淡,翅脫落時并不整齊,其中有性機能者稱為擬成蟲。
繁殖型分為長翅型(第一型)、短翅型(第二型)、無翅型(第三型)三種。
1、長翅型(第一型)
或有翅型:體軀骨化,黃、褐或黑色,有兩對發(fā)達的翅。每年4-6月是其分飛高峰期,特別是在春夏雨后悶熱時,大量長翅繁殖蟻從蟻巢中飛出,在離巢不遠處的建筑物附近低飛,飛行時間很短,這種現(xiàn)象稱為婚飛或群飛(分群)。群蟻在低空飛舞,好像在開舞會,各自毫無拘束地自由選擇對象。"情投意合者"飛落地面,各自脫掉翅膀,雌雄成雙追逐,通常為雌前雄后,完成"婚配"大事。配對后的雌雄成蟲經(jīng)一段時間后,便開始尋找合適場所,建筑新巢"定居"。入穴后,雄蟲常用口器舔舐雌蟲的腹部,有時雌雄蟲彼此舔舐,然后產(chǎn)卵,繁殖后代,另立新的群體。這對"新婚"的雌雄蟻,就是未來新群體的母蟻和父蟻,也就是新群體中的蟻后和蟻王。大多情況下,這對伴侶終身過著"一夫一妻制"的文明社會生活。但不是婚飛中的所有個體都能成雙建立新群,當它們大量飛出時,常被各種鳥類、捕食性昆蟲或其他動物吃掉,往往只有其中的少數(shù)能夠幸存下來,但盡管是少數(shù),也足以維持其種族繁衍,并造成對木質(zhì)建筑物的危害的了,王后躺在王室中可是專門"生育"的,到一定時期又有成蟲出飛建立新的群體。
2、短翅型(第二型)
稱為補充繁殖型。白蟻群體久居住在一個地方,常造成食料不足,迫使部分工蟻和少量兵蟻離開主群體遠去尋食找水。隨著時間推移和距離的遠離,再加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響,結(jié)果使它們與主群體完全失去聯(lián)系。這時它們即組成小群體,然后群體內(nèi)部就能產(chǎn)生補充型蟻王和蟻后,而成為獨立群體。另外,當原始蟻王、蟻后死亡后,短翅型蟻王、蟻后作為補充出現(xiàn),延續(xù)整個白蟻群體的繁衍。
3、無翅型(第三型)
無翅補充型蟻王、蟻后(第三型蟻王、蟻后)比“第二型”更少見。在西沙原鼻白蟻和散白蟻群體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,在家白蟻群體內(nèi)也偶有發(fā)現(xiàn)。來自不具翅芽的幼蟲或來源于工蟻。
補充繁殖蟻有兩類:短翅型(或稱成蟲第二型)和無翅型(或稱成蟲第三型)。此種現(xiàn)象在較高級的白蟻科昆蟲的巢中比較少見。
非繁殖型
非繁殖型指沒有繁殖能力的白蟻。它們無翅,生殖器官已經(jīng)退化,包括若蟻、工蟻、兵蟻三大類。根據(jù)其擔負的是勞動還是作戰(zhàn)的任務,有工蟻與兵蟻之分。
1、工蟻
在蟻群中數(shù)量最多,占群體數(shù)量的絕大部分,形態(tài)與成蟲相似,通常體色較暗,有雌、雄性別之分。工蟻頭闊,復眼消失,有時僅存痕跡。工蟻往往還有大、小型之分,無生殖機能。擔任巢內(nèi)很多繁雜的工作,如建筑蟻冢,開掘隧道,修建蟻路,培養(yǎng)菌圃,采集食物,飼育幼蟻、兵蟻和蟻后,清潔衛(wèi)生,看護蟻卵等。在無兵蟻的種類中,它們還要負責抵御外敵。
2、兵蟻
兵蟻是白蟻群體中變化較大的品級,除少數(shù)種類缺兵蟻外,一般從3~4齡幼蟻開始,部分幼蟻分化為色澤較淡的前兵蟻,進而成為兵蟻。
是群體的防衛(wèi)者,雖有雌雄之分,但不能繁殖。兵蟻的頭部長而高度骨化,上顎特別發(fā)達,但已失去了取食功能,而成為御敵的武器,還可用上顎堵塞洞口、蟻道或王宮入口。
由于兵蟻失去了取食功能,因而食物由工蟻飼喂。
兵蟻大致可分上顎型和象鼻型2類,前者有強大的上顎,好似一把二齒的大叉子。后者有發(fā)達的額鼻,頭延伸成象鼻狀,當它與敵搏斗時,可噴出膠質(zhì)分泌物,涂抹敵害。
3、若蟻
若蟻指從白蟻卵孵出后至3 齡分化為工蟻或兵蟻之前的所有幼蟻。有些種類缺少工蟻,由若蟻代行其職能。